WFU

演講影片

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

沖脫泡蓋送,錯了嗎?





[游醫師,最近我在網路上,看到好多人都在流傳一則訊息,說燒燙傷的急救過程:沖、脫、泡、蓋、送,其實是錯的,請問真的是這樣嗎?燒燙傷的第一時間,到底該如何處理呢?]

前幾天,一位好朋友發了一則這樣的簡訊問我。

在留言給他的同時,勾起了一段我不願回想的過去(請想像鄧不利多拿出儲思盆,緩緩地把腦裡的一縷記憶輕煙,勾出來的畫面)。


前年夏天,我們一家人開開心心的搭乘飛機,橫渡太平洋,即將展開籌畫了一整年的家庭旅行;長途飛行的客機上,安靜的艙內,燈光都已經調暗,只剩零星的幾盞閱讀燈還亮著。那時候,孩子都睡著了,我也才剛取下耳機,開始閉目養神。

昏昏沉沉當中,我忽然聽到後座傳來一陣撕心裂肺的哀嚎,回頭一看,竟然是我的孩子在睡夢中忽然爆哭起來;第一時間,我以為孩子做惡夢了,趕忙把他從座位上搖醒,想要安撫他。

抱他起來的當下,發現他褲子濕掉了,孩子的爸爸以為是作惡夢尿濕褲子,孩子才因而大哭;正當我們手忙腳亂,一邊安撫他,一邊準備幫他換掉溼透的褲子時,褲子一拉下來,竟然發現屁股上出現了好幾個水泡,當下才明白,為什麼性格一向平穩的孩子,會哀嚎的那麼慘烈:

原來我的孩子,燙傷了!

定睛一看,才發現原來放在餐桌上的一杯熱水,已經打翻了,熱水沿著座椅,流到孩子的屁股,引起二度灼傷;更慘的是,由於沒有意識到是燙傷,所以幫他脫褲子的同時,也弄破了好幾個水泡。


燙傷的第一時間處理:沖、泡+脫、蓋+送



燙傷的第一時間處理,我們熟知的沖、脫、泡、蓋、送,有錯嗎?

沖脫泡蓋送,目前仍是處理燙傷的準則,沒有錯!只是施行上,有些細節,需要注意。在此,我把這五個步驟,結合成三個步驟,分別是沖、泡+脫、蓋+送,比較簡單好記。


沖脫泡蓋送的施行時序很重要,不要急著脫去衣物,先用大量流動的冷水降溫,流動的冷水,因為持續流動,可以有效地帶走體表溫度,是局部降溫最安全又有效的方式之一,這裡要注意的是,水流不要很強,不要強到會沖破水泡。

要沖多久呢?簡單來說,沖到不痛為止,如果情況允許,會建議沖二十分鐘;如果因為燙傷面積大,須立即送醫,可以改用泡的,把患部泡在冷水當中,趕緊送醫;然而用浸泡的方式,由於水溫會上升,組織降溫效果並沒有比持續沖水來的好。

門診常見民眾在燙傷的第一時間,沖水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,然後就改用局部冰敷,其實燙傷的皮膚,因為表皮受損,連帶著皮膚的感覺也會異於正常,直接長時間冰敷,很容易造成皮膚凍傷而不自覺,進而讓組織傷害更多。

所以燙傷的第一時間,請務必記得流動冷水持續沖。

泡+脫


泡冷水的另一項重要考量是,讓衣物在浸泡時,不要緊貼在燙傷的皮膚上,利用水的浮力,輕柔的移除患部覆蓋的衣物,必要時,直接用剪刀剪破袖口或領口,不要因為脫衣服時的摩擦,造成皮膚的損害,或是因此而把水泡弄破。

像上述的飛機燙傷事件,就是因為我們第一時間沒有發現孩子是燙傷,手忙腳亂幫他脫衣服的同時,就把水泡弄破了,甚至把水泡皮都磨掉了。

泡冷水,其實組織降溫的速度並沒有持續沖冷水來的好,身體泡在冷水中,水溫會緩慢的上升,需要勤更換;因此不論降溫的速度、施作的方便性而言,都不如流動的冷水持續沖,來的快速而有效。

蓋+送


在緊急降溫之後,如果燙傷面積太大,還是建議到醫療院所進行後續治療,在送醫的過程中,用乾淨的紗布覆蓋患部,避免因為運送過程中感染;除此之外,另一個很重要的考量,是有些燙傷病患,特別是小孩,在大範圍面積燒燙傷之後,皮膚缺損過多,體溫及水分都會大量蒸散,加上沖跟泡的降溫過程,有可能引發失溫;因此建議,在沒有燙傷的部位,注意保暖,也是"蓋"的另一項處理原則。




燙傷的水泡要不要弄破?



只要起水泡,就表示燙傷的深度已經深過表皮層,達到真皮層;這代表甚麼意思呢?表示原來可以提供皮膚屏障的表皮層,已經與真皮層分離;如果這時候將水泡弄破,甚至把水泡皮整個移除,會造成真皮層直接暴露在外在環境中,少了表皮的保護,不儘傷口疼痛度加劇,也會增加傷口感染的風險。

燙傷產生水泡,請不要把水泡弄破,至於水泡內液要不要引流、水泡皮何時需要移除,都跟燙傷的面積、部位、嚴重程度有關,所以燙傷起水泡,請就近就醫,在醫師的指導下照護傷口。


傷口不要包,讓它自然乾燥才好?



門診時,常常會聽到患者這樣描述,說傷口要保持乾燥,不能包紗布,包起來傷口就會一直濕濕的無法收口。

這觀念是錯的!是錯的!是錯的!

傷口初期,需要白血球來吞掉外來的細菌及外來物,需要纖維母細胞移行、增生、進行修復,需要上皮細胞從傷口周圍移行、長出新的皮膚,這些步驟,都必須在濕潤的傷口床上,才能順利進行;傷口包覆紗布或敷料,可以保護傷口,免於環境中的各種細菌、病毒伺機性感染,如果敷料能提供傷口床一個濕潤又抑菌的環境,確實會縮短傷口癒合需要的時間。

當傷口的癒合條件良好,自然滲出液就減少,慢慢的傷口就會越來越乾爽,一直到新生的皮膚完全覆蓋好傷口,這時候的新生皮膚,才是真正的"乾燥"。

所以,一直聲稱傷口必須"乾燥",才能收口的說法,是倒果為因,因為一直想要傷口乾,而不敢清洗傷口,甚至灑很多藥粉在傷口上,造成過多廢棄物堆積在傷口表面,反而會阻礙傷口癒合,造成長久無法收口的傷口。


那......後來呢?



飛機上燙傷之後,在空服員的協助下,我們運用飛機上的敷料,幫孩子做了簡單的包紮,抵達旅館後,跟孩子討論,期待已久的家庭旅行,很可能要提前結束,直接飛回台灣了。孩子難掩失望之情,只淡淡地說一句:
[我的屁股還很痛,明天可以不要再坐飛機了嗎?]

再度商量後決定,先進行旅行的初步計畫,開兩個小時的車到第一站,觀察孩子的復原情況,再決定後續的行程規劃;天真的孩子,聽到不用下一班飛機直接飛回台灣,還可以再待個兩天,開心地這樣安慰自己:
[那至少還有玩到兩天。]


幸運的是,孩子的燙傷屬於淺層二度燙傷,只傷及淺層的真皮層,傷口復原的速度很快,大約三天之後,換藥已經不再疼痛,用屁股坐在硬椅子上,也不會有任何不適;我們的家族旅行,就在驚滔駭浪中開始,平安圓滿中結束;然而,那一幕驚心動魄的燙傷,到現在回想起來,還是讓我餘悸猶存。


預防重於治療



台灣是個機車國家,機車確實讓擁擠的都市生活,增加了許多便利性,然而,在我的門診當中,最常見到的燒燙傷,就是機車排氣管燙傷。好幾次,看著一臉自責的雙親,帶著被排氣管燙傷的孩子來就診,那種內心的煎熬與不捨,都會讓我想起我的親身經驗。

如果可以事先預防燙傷發生,就不需要事後的自責與照護了,在此提醒大家,騎機車、停機車、走在停放機車的道路時,務必時時提醒自己與孩子,小心機車排氣管,寧可多繞遠路,也不要因為一時不察,而造成悲劇。

除此之外,抱著小小孩的時候,請不要一手抱小孩、一手喝熱飲、喝熱湯;外出用餐,請讓孩子坐在遠離走道、不會有人上菜的角落;家有小小孩的,餐桌請不要鋪垂墜式的桌巾;在狹小的空間用餐,像是火車上或飛機上,請不要點熱飲或熱湯;事先防範,勝過事後的千言萬語。

24小時網路掛號由此去




http://health.businessweekly.com.tw/aarticle.aspx?ID=ARTL000090229




https://www.careonline.com.tw/2017/10/burn.html

游醫師門診時段由此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