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演講影片

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

消失中的皮膚癌症切除手術




小芳一踏進診間的門口,我就注意到她臉上那長達十多公分的手術疤痕。

回頭看一下病歷,上次看診是三個月前,我請她轉診至醫學中心處理臉上的腫瘤。

[開完刀了?]

[嗯!~是皮膚癌。]小芳點點頭,不疾不徐地說。

小芳是個四十出頭的漂亮女生,這幾個月來,在鼻子靠近眼睛的地方,長了一顆肉色的小突起,之前曾經接受過冷凍治療,卻沒甚麼起色,來我這裡看診時,我第一時間也說不上來,那顆小突起是甚麼;用皮膚鏡檢查,也沒看到值得指認的目標,但是身為皮膚科醫師,當時心裡有種直覺:這顆突起,來者不善。於是她第一次來看診,我就開了轉診單,請她至醫學中心做切片檢查。

再次看到她時,已經是數個月後,手術完成,腫瘤切除了。

[現在每三個月回診追蹤。]

[醫師,你知道嗎?我這兩個月來,總共去開了六次刀!]小芳突然語氣急促地這樣說。

[六次?為了這顆腫瘤嗎?]

[是啊!我每開完一次,過一星期回診時,醫師就跟我說,沒開乾淨,還要再開一次!前前後後,一共六次,才把腫瘤開乾淨!]

我張大了嘴巴,一時語塞,不知道該拿甚麼話來安慰她;其實,針對皮膚癌症,特別是顏面、頭頸部位,有一種手術,是可以一次就開乾淨的。


傳統手術的困境



以往我們切除皮膚惡性腫瘤時,在肉眼看的到的腫瘤外緣,會多切除幾公釐、甚至幾公分的邊界,就是怕腫瘤細胞已經長超過肉眼看到的邊界;然而這一道多切除的組織,是不是真的就沒有腫瘤細胞了,其實在手術當下並不知道;腫瘤切下來之後,交給病理科醫師,把一整塊的組織做後續的固定、包埋、切片、染色,最後再用顯微鏡檢查,才知道腫瘤切乾淨了沒有,這一系列病理化驗的手續及流程,往往需要一星期左右,才有結果。

如果按照傳統手術流程,就有可能造成像小芳這樣的情形,切除過了一星期,才發現沒切乾淨,需要把剛縫好的線拆掉,找到原先長腫瘤的位置,再多切除一些組織,重新送病理科檢驗。

其中最讓醫師頭痛的地方在於,我們只知道病人皮膚上還有殘留的癌細胞,卻不知道殘留的位置在哪裡,就算打開傷口、剪掉縫好的線、暴露出當初腫瘤所在的位置,卻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再下手,最後只能盲目的再切除一大圈組織;除此之外,有一些皮膚癌,癌細胞不喜歡成群結隊的擴張勢力,而是一個一個沿著神經纖維偷渡出去,因此每次切除,都會發現殘餘的癌細胞還在,這就造成了反覆開了好幾次,卻始終開不乾淨的困境。

傳統手術把組織切下來後,可能會遇到的情況,如下圖所示:



傳說中的莫氏顯微手術



在我還是個菜鳥醫生時,就耳聞過這個威風八面的手術,傳說中,只要當天有安排莫氏顯微手術(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),全科的同仁,上至主刀醫師、住院醫師、下至門診技術員,無不嚴陣以待,因為這是個耗費時間與人力的手術。

甚麼是莫氏顯微手術呢?簡單的說,就是在切除腫瘤的同時,就用顯微鏡確認,還有沒有癌細胞殘留在組織內,一直到顯微鏡底下,沒有看到任何癌細胞,確認已經把腫瘤切乾淨了,才把傷口縫合。

聽起來很簡單啊,但是做起來可不簡單。

大家有玩過拼圖的經驗吧!大部分的拼圖是平面的,也就是一張平面的圖形,只要在水平的桌面上,把圖案左右對齊,就可以拼好;然而同樣的拼圖,如果變成了立體拼圖,難度就會直線上升,因為原來的平面,一下子變成了有六個面的立體柱,要把每一邊都對齊,需要把圖形翻過來倒過去,正面看反面看、上面看下面看,才能確保每一面都接好。

莫氏手術的醫師,就是要把立體的皮膚腫瘤,轉化成一層一層的平面組織切片,用顯微鏡觀察這些組織中,是不是還有殘留的癌細胞;如果其中一個方向還有癌細胞,主刀者要知道是哪個方向還有,然後針對殘留癌細胞的方向,繼續切除,一直到各個方向的組織切片中,在顯微鏡底下都看不到癌細胞為止。

因為在手術當下就可以用顯微鏡檢查細胞型態,所以莫氏顯微手術,幾乎可以切除掉百分之百的皮膚惡性腫瘤,也因為切除的夠乾淨,五年後腫瘤復發的比例,可以低到只有百分之二左右。

自製皮膚腫瘤立體圖,並且確認方向、加以標記、切除,只是這複雜手術的其中一個關卡;莫氏顯微手術更大的挑戰,在於費時的冷凍切片,以及主刀醫師必須往返於手術台與顯微鏡之間,一直到鏡檢確認腫瘤乾淨為止。往往一台刀下來,少則四小時,長則一整天八個小時,都耗在一台刀上。

腫瘤切乾淨了,緊接著下一個挑戰來了,腫瘤往往會從預期之外的方向延伸,因此手術後的組織缺口也無法事先預期;主刀醫師往往在開始關傷口的那個時刻,才能開始構思,如何把缺口關上、如何把疤痕修飾到若隱若現。這些眉眉角角,再再都考驗著主刀醫師,唯有熟知腫瘤立體定位、懂得辨認顯微鏡下的癌細胞、熟稔各種重建皮瓣的皮膚外科醫師,才有辦法勝任這複雜的手術。

莫氏顯微手術圖示如下:




莫氏顯微手術的優點



先說結論:莫氏顯微手術的優點在於:有效保留組織,減少正常組織損傷,而且幾乎可以只開一次刀,就把腫瘤清除乾淨。

皮膚癌症,往往跟陽光造成的傷害有關,因此常常長在顏面、頭頸部位,一旦切除的皮膚太多,會造成外觀上的明顯改變,甚至造成嘴巴一邊高一邊低、或是一隻眼睛閉不起來的窘境,所以針對長在顏面、頭頸部位的皮膚腫瘤,醫師一方面希望能夠切除最少的組織、保留最多的正常皮膚,另一方面又希望腫瘤能拿得乾淨,最後在這兩難的困境之中,發明了莫氏顯微手術解決難題。

自從1932年莫氏顯微手術發明之後,歷經數次的變革,到2012年,美國皮膚科學會在經過與會專家一系列的審核及討論之後,取得共識,認為顏面、頭頸部位的皮膚鱗狀細胞癌、基底細胞癌,莫氏顯微手術確實是最適當的手術。


消失中的莫氏顯微手術



這麼好的手術,台灣有醫師會開嗎?

有!會的人不少,開的人也有,只是還繼續再開的,不多了。

台灣的皮膚科醫師,有好幾位前輩,確實用莫氏顯微手術造福了數百名、甚至數千名的皮膚癌症患者。然而,這個對患者好的手術,卻很難在台灣生存下來。

我也是最近才知道,莫氏顯微手術,其實根本沒有相對應的健保手術代碼可以申報,過去數十年之間,同時奔走於手術台上執刀、病理科顯微鏡前看細胞的主刀醫師,並沒有相對應的報酬,他們只能用簡單的皮膚腫瘤切除手術,頂多加上轉局部皮瓣做傷口重建,向健保局申報手術費用;精算起來,腫瘤切除加上皮瓣重建,一位主刀醫師加上助手醫師,平均花費一整個早上四到五個小時的時間,得到的報酬,比不上幫美容的客人打一支玻尿酸。

是堅持用最好的方法治療病人的使命感,以及對自我高度要求的榮譽感,讓醫師們不去細算報酬,而持續從事莫氏顯微手術。


為什麼醫師這麼在乎給付、這麼在乎錢?



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應該先問問自己,錢是甚麼?

錢,或者說貨幣,其實是一種虛構的物品,是一種想像的價值,但它也是全球人類共同相信的一種體系。

人類有文明以來,出現了三種有可能達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,這三種全球秩序,分別是金錢、帝國、以及宗教;這三種秩序當中,唯有金錢能跨越幾乎所有文化鴻溝,不會因為宗教、性別、種族、國籍、年齡或性取向而有所歧視。

你可以崇尚民主與法治,我也很認同愛與包容,然而,取得全世界最多數人信任、不需解釋就可以用的東西,不可諱言的,就是錢。

因此醫師靠自己的專業知識,付出時間、體力,幫助病人重獲健康,藉此得到相對應的金錢報酬,合理又正當!

那除了錢之外呢?在要求別人之前,先問問自己,假如今天你辛苦工作了一個月,盡忠職守的把份內的工作做完,月底發薪水時,你的老闆卻告訴你,我們把一半的薪資,換成使命感與榮譽心,神聖的託付給你,請問你明天還願意繼續來上班嗎?

無法得到相對應的報酬,卻仍願意繼續做莫氏顯微手術的皮膚科醫師,就像標題照片中的白犀牛一樣,高雅、莊嚴、卻瀕臨絕種。

望著小芳踏出診間的背影,我的心裡交雜著種種感慨,卻依舊愛莫能助,只能寫寫文章,紀念那曾經輝煌過的捨我其誰。

謹以此文,獻給所有為皮膚癌症操刀的醫療人員。

特別感謝:郭宏文院長指導,提供專業經驗分享。


24小時網路掛號由此去


參考文獻


1. AAD/ACMS/ASDSA/ASMS 2012 appropriate use criteria for 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: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, American College of Mohs Surgery, American Society for Dermatologic Surgery Association, 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ohs Surgery. J Am Acad Dermatol. 2012 67(4):531-550.

2. Correlation of Histopathologic Subtypes of Primary Pigmented Basal Cell Carcinoma and Number of Mohs Stages Required to Achieve a Tumor-Free Plane. Dermatologica Sinica. 2004 22(3):208-212.

3. Mohs Micrographic Surgery. by Stepnen N. Snow. 2nd edition. 2004.

4. Sapiens (From Animals Into Gods):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. by Yuval Noah Harari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