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醫師,我先生的腳長了一顆東西,你能不能順便幫他看一下是甚麼?]
[醫師,我們公司體檢的抽血報告,可以順便幫我看一下嗎?只是解釋報告不用掛號吧?]
[醫師,我女兒每天要上課、補習,根本沒時間看醫生,你能不能用我的健保卡幫她開藥?]
[醫師,我下個月要回美國了,我的痘痘藥最多可以開多久?]
[人家東X購物台有賣醫美卷,一次才399元,很便宜呢!你們怎麼那麼貴?]
在這個萬物齊漲的年代,"順便"挑起了醫師最敏感的神經,醫師看診、看報告只是用眼睛看一下,順便一下,有何不可?
雖然健保包山包海,但是永遠都有民眾認為藥開的不夠多,最好掛一次號,拿一年份的藥,這樣可以節省寶貴的時間。
商人開診所,請醫師出來當掛牌負責人;財團開醫院,請經營助理每個月核算醫師營收報表,表面上是企業化管理,卻是以成本為前提,以營利為目的;財力雄厚的商人開起連鎖醫美診所,每天上電視購物賣醫美療程,推銷的代言的都說這是賣諮詢卷,不是賣醫療行為,醫師只要在符合法規的必要時刻出席,就算出現的不是醫師,其實也沒人知道。
當醫師從醫療的團隊領導者,一路退縮到成為營收報表下的一環;當醫師從診斷、治療的醫療決策者,一路退縮到成為商業消費供應鏈的其中一名作業員;當醫師的價值,衡量的標準是"這個月幫醫院賺多少錢?"那醫師被人稱斤論兩的議價,也不奇怪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