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美是人的天性,但是在追求加工美麗之前,你必須先做好功課!
當你決定好,想接受醫學美容治療之前,你應該要考慮哪些東西呢?
我認為,這種施打在臉上,效果希望長長久久的東西,需要考慮的面向,就像買房子一樣,房子不論是自己住,或是想當包租公、包租婆,你一定會考慮各個層面,包括房子本身屋齡、屋況、所有權狀有沒有問題;再來是結構問題,有沒有泡過水?下雨會不會漏水?其次你可能還會考慮房子的地點、生活機能、社區的品質等等。
雖然網路看房快速有效率,但是你會在網路上看完影片後就決定買房嗎?當然不會!大多數的人,一定要實際踏進那間房子,親眼看到、親身體驗一下,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那間房子,不是嗎?
同樣的道理,電視購物賣醫美治療卷、諮詢卷,看起來很有效,又好便宜,雖然不太清楚是哪家診所、哪位醫師,只覺得便宜,就衝動購物嗎?這篇文章就是要告訴你,在購買美容治療之前,你必須要考慮的三個面向:安全、有效、價格。
安全:安全的治療,取決於安全的行為
只要是醫療行為,就會有風險!走在路上會有被排氣管燙到的風險,吃飯有可能噎到嗆到,在家裡睡覺也可能遇到地震,人的一天,雖說不上搏命演出,但是風險時時刻刻都有,何況是醫療!
任何跟你說無風險、零副作用的醫學美容治療,就是隱藏了潛在的風險,故意不讓你知道。
為什麼要故意隱瞞呢?因為如果誠實告訴你,你就不敢打了!
正確的做法,不是對風險避重就輕,而是客觀的分析目前已經發生的併發症與副作用,同時提出降低風險的對策。
很多專營美容的診所,常見的操作模式,是由諮商師接觸客人,介紹並且推銷各個療程,在客人決定買單後,才有機會見到醫師;而往往每次治療,是由哪位醫師施行,消費者根本無法事先得知,這造成了很大的認知落差,也衍生出非常多的醫療糾紛。
我認為,在購買任何美容治療之前,你必須要先跟真正操作的醫師面談,實際評估過你的狀況、醫師充分解釋可以改善的選項,並且誠實的討論有可能的併發症,仔細考慮後再購買;有安全的購物行為,才能篩選出安全的醫美治療。
人體是處於一直在變動的狀態,你本身的膚質、當下的膚況、你原來就合併的皮膚疾病、適合的治療與時機,這些都只有皮膚科醫師能替你做正確評估;假如今天要替你操作美容治療的醫師,對你臉上的狀況,不太清楚,對後續治療可能衍生的皮膚問題,沒有把握,那你怎麼安心把自己的美麗交給他呢?
所以,先醫病、再醫美;選醫師、不選診所,這才是安全的行為。
有效:一樣的機器,不一樣的結果
我常常遇到門診的患者,詢問美容治療的第一句話就是:
[你們有沒有XX機器?]
不客氣一點的,就會這樣說
[我看電視購物賣XX機器的療程,一次才多少錢,你們多少?]
好像只要是用同一種機器的,打同一種針的,效果就理所當然的會一樣,就可以用價錢做為單一考量。
我們舉個例子來說好了,阿基師很會做菜,阿基師賣的鍋子看起來也很會做菜,可是把阿基師代言的鍋子買回家,就能保證你會做出跟阿基師一樣的菜嗎?至少我做不出來。
同樣的道理,一樣的雷射機器,在不同人身上,適合的參數設定就不同;一樣的針劑,在長相不同的人身上,可以打的位置、劑量就不同,這部分高度仰賴醫師的經驗累積與專業判斷,所以請不要以為,使用同樣的機器,打同樣廠牌的針劑,就能確保每次治療的效果都相同。
醫美治療有沒有效的一個重要考量,是期待值,當你的期待值,與治療能達到的有落差時,自然就會衍生出:治療無效的結論,任何一種治療,不論是醫病的還是醫美的,都有它有效的範圍與極限,如果今天詢問時,不論你問甚麼,諮詢人員都回答:沒問題!辦的到!那你可能要先踩剎車了,這表示諮詢的人員沒有跟你說實話!
相反的,在詢問療效的同時,也請一併詢問一個敏感的問題:最差的情況是甚麼?
有效的另一面就是風險,這個治療的副作用是甚麼?可能發生最差的情況是甚麼?在治療之前,這些資訊都詢問清楚了,對治療可能的風險也都了解,彼此都有一定程度的互信基礎,再施行醫美治療。
還有很重要的一點,是消費者常常忽略的,施打在臉上的雷射,能量準嗎?機器有定期校正嗎?擊發的準確率高嗎?能量不穩的雷射機器,在為了降低併發症的情況下,最常見的就是把能量調低,這樣打下去,頂多沒效而已,不會造成傷害;能量不夠的雷射機器,則為了勉強維持住效果,會把能量調高,但是能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,就靠上天保佑了。
所以治療有沒有效,除了看大家最喜歡的術前術後照之外,更重要的,是自己設定停損點。
甚麼叫自己設定停損點?其實醫學美容因為商機無限,所以實證醫學走的腳步,比不上市場上推陳出新的速度;每年都有新的機器、新的治療,都聲稱自己效果很好,很常見的話術,就是告訴你如果做一次沒效,就要做五次、八次才看的出效果,在這期間同時推銷越來越多的相關產品、錢就越花越多。
我個人以為,不論是除斑、拉提、美白、抗痘、瘦身,雖然都不能一次到位,然而重複治療三次之後,都應該看的出效果;如果一種治療已經做了三次,還達不到當初設想的效果,那就表示這個治療對你效果不好,你該換一種治療。
而真正經得起考驗的醫學美容治療,通常在第一次治療之後,你就會有明顯的感覺。所以在做完醫美治療之後,請常常端詳鏡子裡的自己,遠遠看、近近看、摸摸看,甚至自己固定角度拍照記錄臉上的變化,這樣你才能切身體會,打在臉上的東西,到底有沒有效。
千萬不要一下子為了貪圖便宜,而買了大量療程,有沒有效都不知道,花了錢又覺得不做可惜,最後反覆施打,反而衍生出更多的皮膚問題。
價格:殺價、團購、電視購物,造成不安全的醫學美容
但是很可惜的,這種喜歡殺價的購物行為,就是造成不安全治療的首要因素!
醫學美容是自費醫療,屬於自由市場,既然是自由市場,就會有市場機制來制衡定價;定的高,沒人買;定的低,沒錢賺;為此,各家專做美容的診所,開始八仙過海,各顯神通。
看準了消費者貪便宜的購物心態,故意把療程包了各式各樣的治療在裡面一起賣,簡單講,就是百貨公司的福袋理論:
我把成本低的跟成本高的通通包在一起賣,定價的時候,扣掉那些定價高、成本低的,看起來成本高的治療就便宜許多。其實比起單純購買成本高的治療,到底有沒有省到,似乎不太重要,讓消費者有賺到的感覺,比較重要。
還有一種,把價錢訂的很低,但是告訴你只有前十發才能算低價,而你的臉,需要一千發才會有效,先用低價引起顧客的注意,再用各種行銷手法與話術,鼓勵顧客一次買一萬發、十萬發,或是包套療程一次買十堂、二十堂來拉低單價,總之絕對不讓客人空手走出去,這也是一絕。
我覺得最可怕的,是最後一種,真的定價定的的很便宜,也真的不會要你多買其他的,但是他節省成本在你看不見的地方!雷射機器不校正不檢修,或是使用來源不明、沒有衛署許可的機型;針劑使用水貨或先行拆封、加倍稀釋;省略重要的消毒過程;為了節省治療時間與成本,不用安全的器具;為了服務更多客人,讓醫師在短時間內重複操作,疲勞就容易出錯;省小錢,往往會出大亂子。
醫學美容是醫療行為,不是商業行為,消費者不應該以單純比價的心理來當作選擇購買的最高指導原則;輕則花錢消災,重則傷害皮膚、甚至毀容;每隔一段時間,都會有醫美失敗、訴諸法庭的社會新聞出現,其實,最應該修正的,是消費者的心態,一味的貪便宜,或是不多加考慮就砸大錢買療程,只會讓自己暴露在更高的風險下。
綜合以上的三大面向,提供給民眾們一個簡單的醫美心法:
選擇自己信賴的醫師、先醫病再醫美、清楚雙方的期待值、自己設立停損點、不被團購包套優惠吸引、不因為貪圖便宜而增加風險、不買電視購物醫美卷。
要撥正醫美亂象,必須先改善健保醫療環境
醫學美容大行其道,形成一個怪現象:走醫美的醫師很多,急重症科卻乏人問津;各科醫師放棄本業,寧可去救醜,也不願去救命,這是整個醫療環境崩壞造成的結果;我們不應該限制醫師去從事醫美,我們應該做的,是改善醫療環境,讓忠於本業的醫師,對自己的執業環境有信心、同時得到相對應的報酬。
健保造成齊頭式的平等、點值式的給付、便宜又吃到飽的就醫心態,加上不能讓醫師免除刑法刑責的法律環境,都是讓醫師出走、放棄本業的主因。
現在的健保給付,讓醫師這個行業,不只是良心事業,更是佛心事業;醫療處置自行吸收不敢申報、開一種藥就賠一次錢的情形,每天都在發生,支持著醫師堅守本份的,只是因為轉業不易,以及僅剩的一點點熱情;醫學美容,看起來好像是醫師的另一個出路,但是在商業利益掛帥下,醫師往往只是商業供應鏈上的一個作業員,不再是醫療行為的決策者;當醫者已經放棄對民眾把關的責任,自然醫療糾紛就會層出不窮。
主管機關只著眼在限縮醫師的執業權限,卻不設法改善惡劣的醫療環境,讓醫師回歸本業,其實是捨本逐末的行為。
行文至此,感覺像狗吠火車,我只能期待在我有生之年,能看到醫療回歸正途,讓認真看病、忠於本業的醫師,不再覺得看病沒有醫美好賺。
24小時網路掛號由此去
延伸閱讀
微整形,怎麼選?
找回你的核心價值
請問一斤醫師多少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