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

你家的孩子打電動嗎?





上星期高雄放淹水假,突然間撿到的一個家庭日,在玩具反斗城全美門市都關門的2018年,有點感想。

在我小時候,打電動幾乎等同於不讀書的壞孩子,跟同學借一台手上電動玩玩接雞蛋,就覺得是背叛了爸爸媽媽。






上了大學才知道,真正玩電動的人不會只滿足於手上遊戲機,他們玩的是接電視的電視遊樂器,不過他們也不叫它電視遊樂器,他們叫它任天堂、PS、金手指,看同學家裡那一字排開的遊戲卡閘,我這才見識到電動玩具的世界可以這麼豐富。

慢慢的,我開始在桌機上面放光碟玩俄羅斯方塊;慢慢的,手機出現在我的包包裡,手機裡最炫的遊戲叫作貪食蛇;慢慢的,手機的按鍵從只有數字到變成數字加字母,再變成完全沒有按鍵;慢慢的,登入臉書只是為了可以玩Farmville,臉書上朋友的照片都是自家的農場空拍圖。

回想起來才知道,原來電動,早已滲透我的生活。


手機不曾下載遊戲


隨著智慧型手機迅速發展,手機可以支付、導航、上網聊天,手遊變成低頭族的元凶之一,然而我卻從來不曾在手機上安裝過任合一個遊戲軟體,包括Candy Crush,就是因為我不想讓孩子,這麼早就接觸電動。

多年前,幼稚園老師特地舉行了一個家長說明會,主要在教父母,如何幫助孩子登入線上閱讀系統,我還記得老師是這樣說的:
[光是用電腦這個步驟,就會吸引孩子,即使是閱讀,也會因為電腦介入,讓孩子變的很有動機去做這件事。]

除了基本的聽、讀、念之外,聰明的程式設計師,當然知道要安排一些點數、關卡、獎賞,透過晉級後擁有客製化的裝飾、擺設、景觀,來增加閱讀的附加價值。

於是我見識到了,面對洪水,我們不是一直閃躲,企圖搬到更高的山上,我們應該造一艘船,跟孩子一起,在洪流中找到方向。

於是電動,就打著教育的旗幟,登堂入室。


純娛樂性遊戲還是最容易沉迷


除了英文線上閱讀遊戲,改良版的模擬城市可以讓孩子了解建造一個社區必須的水、電、基礎建設;數學遊戲讓孩子可以一邊算數學一邊打怪物,還會每週向負責交錢的金主爸媽報告孩子這星期算了幾題數學,讓爸媽覺得這錢花的值得;預先設計的選擇題搶答遊戲,讓課堂上的互動變的即時又充滿挑戰。

這些線上教學系統,成功的融入打電動的即時獎勵、建造價值、客製化選項、階級炫耀,讓孩子在追求這些特意建構的獎賞中,自然而然的學會你要他學的東西。

漸漸的,孩子們每天的功課,包括了三十分鐘的線上數學遊戲、一本線上閱讀,雖然包裝成教育的電動,讓家長安心、讓孩子開心,然而不可否認的,最容易沉迷的,還是那些娛樂性最高的、最即時、最能互動、最沒有包含教育意義的純娛樂遊戲。

漸漸的,做完指定的電動功課後,孩子們開始開了新的視窗,試玩一些同學們報的、被廣告置入的遊戲;漸漸的,我發現,爸爸和孩子,喜歡一起打電動。

他們喜歡成群結隊,一起連上同一個主機,即使遊戲本身沒有分隊伍,他們也會自成一格的,有時分進、有時合擊,在線上遊戲的世界裡,一起闖蕩江湖。

於是家裡開始出現令人費解的對話:

[我到level 45,讓你玩一下!]

[把拔,你的尾巴給我咬一口,我快可以升級了!]

[葛格,我在靠近北極的河流旁邊,你在哪裡?]

可能是被需求度突然歸零的空虛,即使打電動有限制使用時段、使用時間,但是看到父子三人,興味盎然的一人一台,盯著螢幕玩的不亦樂乎,媽媽就是不由自主的興起見不到別人好的渾身不對勁的找碴心態。

下班回家時,一進門如果看到孩子們沒有好好坐在桌前寫功課讀書,卻跟爸爸一起癱在沙發前面看電視,媽媽大概會被一秒鐘被激怒;如果一進門看到爸爸跟孩子一人一台、一起打電動的話,我想會讓媽媽在零點一秒就抓狂。

為甚麼明明媽媽會抓狂,卻還是容許這種沒有教育意義的行為一再發生呢?


電動開啟的Men's Talk


每天接孩子回家時,當父母的我們,總是很想知道孩子一天在學校,發生了什麼事,典型的對話大概是這樣:

[今天在學校好玩嗎?]一臉熱切的爸爸這樣問。

[我好餓!晚餐吃甚麼?]比較直接的孩子這樣回答。

[可以等一下再說嗎?]比較婉轉的孩子這樣回答。

有了電動以後,父子間的對話字數突然有了大躍進。

[哥哥,今天我發現出新的TANK了。]爸爸假裝沒事的丟一句話。

[真的嗎?是哪一個level出的,是甚麼形狀的?有幾個頭?]即使肚子很餓,眼睛卻會發光的孩子一反常態,熱切的湊在爸爸身邊一直追問。

曾幾何時,回家我問兒子的第一句話也成了:
[飛機要六個漢堡,我昨天丟進去三份材料,你有送了嗎?]

[草莓昨天交訂單沒了,等一下記得種一些草莓。]

當然我們也有桌遊、旅遊、郊遊,我們也有閱讀、寫作、電影賞析、影集欣賞,不過,不可諱言的,電動還是最容易培養革命情感的親子活動之一。


有些事總是不好大聲的說


就像跟不熟的人聊天,你絕對不會在初次聊天的五分鐘內提到個人的政黨傾向,跟孩子一起沉迷於玩電動,也是一種在公開場合,爸媽不敢大聲嚷嚷的家庭秘密。

總要等到有點熟,大概是一頓飯已經開始吃甜點的時候,才會開始有試探性的問句出現;就像打啞謎一樣,總要等到對方有相似頻率的善意回應,我們才會開懷大笑,擊掌確認,知道彼此是屬於同一類型的自制力較差型的爸媽。

即使是現在一個人深夜寫文章,也總要對著電腦、雙手在鍵盤上飛舞才有辦法文思泉湧,電腦成了生活的必須;網路,早已是必需品,而不是奢侈品了。

我想這也就部分解釋了,曾經讓全世界孩子都瘋狂的玩具反斗城,即使在紐約時代廣場的旗艦店裡豪華到還有室內摩天輪,也避不掉吹熄燈號的命運。

或許在這個孩子銜著滑鼠出生的年代,我不該再把電動視為洪水猛獸,只想一個勁的消滅它;我應該用更寬容的態度,來面對這個崛起中經濟實體;我應該用更務實的做法,來紓解容易沉迷的副作用。

往好處想,面對快要邁入青春期,對話字數即將銳減的男性直系卑親屬,或許學會講同一種語言,會是有效溝通的重要關鍵。

在這個不能一起上山打獵的時代,老子跟兒子一起上網打怪,我想,也算家庭教育的另一種面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