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

意外看到意外好看的片"意外"






星期六晚上的家庭電影院,跳過了有點沉悶的"海洋八"之後,意外選了一部叫做意外的片,花了台幣80元,在家裡欣賞了這部意外好看的片,中文片名叫做"意外"。


英文片名是: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, Missouri,中文直譯為:密蘇里艾比鎮外的三個看板,光看英文片名,第一個直覺是,這可能是個不知所云的大爛片,看看簡介,竟然有得獎,評價還高達8.5分;等看完預覽,不用思考手就直接按進訂閱,就這樣跌進這部片裡。看完之後,大呼過癮,超級好看!忍不住趕快趁著心中滿滿都是感想,寫下心得。


故事主軸


故事的背景發生在美國南邊密蘇里州一個小鎮,一位媽媽痛失愛女,女兒的死因是被強暴殺人,然而案發過了一年,卻找不到嫌疑犯,全案也沒有目擊證人;媽媽心有怨懟,租下馬路邊三塊廣告看板,表達對警方的控訴與不滿。

這三塊看板讓小鎮掀起了軒然大波,控訴的對象指名道姓是小鎮警長,而這位警長並不是怠忽職守的爛警察,他是備受民眾與同袍支持的好人一枚,小鎮的其他警察知道看板的內容之後非常不爽,也搞了很多查水表的小動作來整人,想讓看板下架。

然而這位個性暴衝的媽媽也不是省油的燈,不論是面對來家裡曉以大義、動之以情的神父,想利用專業挾怨報復的牙醫,或是企圖逮捕、威脅她的警長,她都無所畏懼,一副豁出去了,不管你說甚麼,都被我我料中了的樣子,讓人除了同情之外,也有點不寒而慄。

然後警察就因為這樣破案了嗎?然後受害者媽媽就變成小鎮英雄了嗎?然後當地治安死角就獲得改善以慰死者在天之靈嗎?

NO!NO! NO!故事的主軸一再轉彎,警長不是王八蛋,受害者媽媽不是救世主,連配角的種族歧視員警、受害者爸爸、受害者哥哥,都好有戲,重點是,他們都真實的像你我一樣,不是簡單的好人或是壞人,不是非黑即白、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。

最後到底有沒有抓到真正的兇手呢?即使到了片子最後了,拼圖只剩下最後一塊了,導演還是又轉了一個彎。

劇透不要多說,想看的自己去看,才不會壞了這齣好戲,在這裡我想分享幾個我很有感觸的大段落。


幫派不分白道黑道


當地的神父,知道看板之後,特地來到受害者媽媽家裡,神父不疾不徐,慈悲為懷的這樣說:
[你女兒的事,我們都支持妳,然而看板的事,卻沒有人站在妳那邊。]

媽媽質疑神父的立場,不能當成多數人的意見,質疑神父沒有做民調,就擅自評斷。

神父表示,事發過後,很多人在教堂裡討論,並且提出他們的看法,他們支持警長,不認同媽媽的做法,所以神父當場對著媽媽打臉"這就是民調的結果"。

換作是我,本來我是贏得同情的弱者,一下子變成了苛薄的加害者,即使名正言順,如果我的作為,無法得到多數的旁觀者的支持,我很可能就縮起來了,開始三省吾身,提醒自己要更加謹言慎行,如果還是控制不了這些意氣用事的小動作,只能選擇跟最親近的人分享。

然而,這位媽媽不但完全沒被神父勸退,她還跟神父講了一個小故事,最後直搗核心的批評神父說,宗教界也曾爆發過神父性侵男童的醜聞,只要是同一個圈圈的人幹下壞事,就視同是幫派份子滋事,即使你只是旁觀、即使你根本沒有参與,但是因為你是幫派的一份子,你就一樣有罪!

這段話讓我看得啞口無言。

我們所處的社會,何嘗不是用這種法則在運作呢?黑道需要用幫派法來整治,那白道呢?打著多數人的旗幟,就表示他們的意見就是真理嗎?執法者如果缺乏足夠的自制能力與對應的道德水平,就是比黑道還要恐怖一百倍的白色恐怖!


Fight or Flight你是哪一種?


用另一個角度來看,今天發生了一件很有爭議的事件,如果這件事與我沒有切身關係,即使我同情弱者,卻也會因為多數人譴責弱者,讓我選擇噤聲而不敢表態支持;開車按聲喇叭都會擔心被對方攔車嗆聲的我,向來就只敢躲在安全的角落,擁抱我的日常小確幸,即使吃了悶虧,也只能自己安慰自己:凡事轉念看好的一面。Fight or Flight,我一向是想都不想就選擇逃跑。

總是有人會這樣說,這次別人受苦,你選擇沉默,下次換你受苦,別人也會選擇沉默;而這部電影裡,多數人就是這樣冷漠的沉默著,就像我們看待別人的悲劇一樣。

我忍不住問自己,如果是我,遇到這件事,我有沒有那個道德勇氣,表達我對當權者的失望與憤怒?我有沒有那個毅力,抵擋大大小小的威脅、恐嚇、查水表?

反觀自己的個性,即使從小被教育型塑成聽話的乖乖牌,但是心理的獨白從來就沒有少過。我總是能表現的非常社會化,我知道甚麼時候要有風度的走開,我知道甚麼時候要熱情的宣誓效忠,然而,我其實有著某種程度的社交恐懼,我其實常常憋住自己的內心話,我其實很多時候只是假裝我沒有意見。

然而這個世界運作的鐵則之一是,你好的時候別人默默認同,你不好的時候別人可是大家撻伐;沒有意見的另一面,就是姑息。


憤怒招致更大的憤怒


電影裡直接被點破的金句:憤怒招致更大的憤怒,由一個十九歲的天然呆女孩傻傻的說出來,彷彿替這一系列的報復行為做註解,套句老掉牙一點的話就是:冤冤相報何時了。

然而,殺女之仇,豈是一句"放下它"就能一筆勾銷的呢?人生有那麼多的執著、追求,如果我們都可以瀟灑的"放下它",那不就老早世界和平、太平盛世了?

而人類這幾千年的歷史告訴我們,和平向來需要強大的武力支持,沒有實力哪來選擇的權力?

那沒有實力的人絕望的時候該怎麼辦?沒有能力抵擋強權,卻又滿懷委屈的小老百姓該怎麼辦?

當一個人已經沒有甚麼可以損失的時候,憤怒就是他唯一的致命武器;憤怒的人,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動物。

但是憤怒只會招致更大的憤怒,新仇加上舊恨會模糊了焦點,最後只剩下反射性的報復行為,當初到底為了甚麼而憤怒,似乎都不再重要了。


愛才是最終的解藥?


這句很芭樂的救贖,出現在熊熊火海,警長的遺書當中;讀信的人因為太過專心,完全沒發現自己已經身陷火海,一罐一罐的汽油彈引發爆炸火焰,劇中人物一下子角色顛倒,受害者變成加害者,當權者變成受害者。

導演的人生解藥,透過荒謬的劇情安排,一步一步的呈現在劇終。

是愛,讓我們之所以為人;是基於愛的信念,讓我們建立起家庭、社會、國家;當這中間的追尋與糾葛,讓我們迷失了方向,忘記了自己身而為人的意義何在時,不要忘記,回顧那個,最初的自己。

或許,愛才是最終的解藥,才是最後的救贖。

看完這部影片後,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,一直纏繞在心底;看部好電影,威力絕不亞於看一本好書,可以讓人繞樑三日,讓人沉浸其中、掩卷沉思。

我嘆了口氣,覺得人生就像一碗用料實在,可是味道很重的酸辣麵,吃的時候雖然覺得料好實在,但是那嗆鼻的酸味、辣出眼淚的後勁,讓你邊吃邊哭;你的這碗不好吃,可是別人的那碗,你未必也吞的下啊!


後記


在搜尋這部電影的相關介紹之後,很遺憾的發現,這故事的原型:三個控訴警察辦案不力,導致家人陳冤未血的廣告牌,是真有其事,故事發生在德州,是個喪女之父,提出的沉痛控訴。

下圖為真實的告示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