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聽到“健康飲食”,我想大部分的人,腦中可以勾勒出一個擺放了綠色葉菜、彩色瓜果的沙拉,搭配清爽白肉、海鮮,點綴一碗糙米飯或是全麥吐司的餐桌。
一聽到“垃圾食物”,第一直覺就是五顏六色的糖果餅乾,配上海量炸雞、薯條,最好還搭配一杯冒著泡泡的碳酸飲料。
那,有沒有介於健康飲食,與垃圾食物中間的選項呢?
就是那種看起來你不會說它是低卡無負擔,跟少油少鹽不同國,可是又不是萬惡的鹽酥雞的那種食物?
就是那種你累了一天,一整天沒吃個像樣的熱食,終於踢掉鞋子躺在沙發上時,腦子裡浮起的那樣食物?
就是那種全家人期盼已久的大聚餐,從好幾個星期前就會交代婆婆媽媽務必要準備的,屬於大魚大肉類型的那種食物。
我們要怎麼稱呼那類食物呢?
我很喜歡美國人用來稱呼那類食物的名字:Comfort food,我自己把它翻譯成:暖心食物。
Comfort food可以是一塊油花、部位都上上之選的煎牛排(最好還是熟成過的),Comfort food可以是肚子裡塞滿了香料、表皮金黃焦脆的烤雞,Comfort food可以是鹹香夠味、軟而不爛、半筋半肉的紅燒牛肉,Comfort food可以是奶香四溢、皮脆心軟、一口就能讓人滿足發笑的起司塔。
暖心食物可以撫慰人心,當成犒賞自己的必備要件;
暖心食物可以籠絡孩子的心,當成爸媽彌補自己陪伴不夠,或是理智斷線的直接武器;
暖心食物可以強力動員,再忙的日子也要撥出時間一起享用美食的聚會磁鐵;
暖心食物可以喚起記憶,電話裡的寥寥幾語,就能讓遊子,甘願成為歸人。
我們家的Comfort food分成好幾種,籠絡小孩要用炸魚薯條、咖哩飯、義大利麵,召喚老公要用婆婆的紅燒牛肉,那我呢?
基本上我是個吃貨,每天根據心情不同,想吃的東西也不同,糖漬苦瓜、油燜筍、塔香茄子、日式佃煮、麻辣鴨血、藍莓慕斯、起司蛋糕、芝麻湯圓、炙燒鮭魚、麻油雞、羊肉爐,不論是台式日式美式都可以撫慰我的心。
在這個上健身房比上廚房次數還要頻繁的時代,在這個買東西要先看熱量與含糖量的世代,鼓吹暖心食物實在是非常的大逆不道,不合時宜。
可是,我真的很想大聲的宣示:
Comfort food comforts my heart.
暖心食物撫慰了我的心。
被熨燙的服服貼貼的心,就不會在意突起的小腹、融成一大塊的腹肌、大腿外擴的曲線;
被食物收買的嘴角,揚起傻傻的弧線,看著鏡子裡的身影,也能毫不費力的吐出:
❝Well~ This is me! 這就是我!❞這樣洩氣的豪語。
既然健康飲食是一輩子的課題,暖心食物就當成活在當下的見證人吧!